坑边闲话:中国大陆的银联系统和中国大陆的互联网类似,都有着不可描述的局域网属性。纵然该体系下的服务在中国境内比较方便(如果你愿意付出一定的隐私代价),但是出国之后几乎是寸步难行。许多海外 App 因为审查机制门槛,并没有选择在中国的苹果 App Store 同步上架,而中国人创建海外账号则面临支付问题。本文介绍了笔者身处英格兰时,创建海外银行账户和大型互联网公司用户账户的经历。

1. 手机号·

手机号、银行卡、Apple ID 都很重要,但是申请时有先后顺序。目前来看,手机号是先要拥有的。

从中国来到海外,可以办理 CMLink 临时用一用,随后可按需选择 Vodafone 或者 O2 等本地服务商。

虽说 CMLink 价格便宜,但是它有被窃听的风险。因此不建议长期使用。

CMLink Fair Use Policy

CMIUK 对通过我们的服务或通过互联网(包括通过指定的任何服务器传输的数据信息)传输的数据或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承担任何责任。CMIUK 不监控,不控制,也不对通过我们的网络或服务传递的信息内容承担任何责任。

所有通过我们的网络或服务传输信息或发布信息的个人和组织,需对其各自的信息内容负责,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我们,CMIUK,将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与司法管辖区的法律机构合作, 调查涉嫌刑事或民事违法的行为。

尽管 CMLink 强调自己不会进行内容监控,但是以笔者对中国运营商品性的了解,监听行为大概率是有的。具体可参考原文

1.2 Vodafone·

鉴于笔者的套餐还没到期,暂时没有办理 Vodafone 的想法。等 CMLink 到期,看是否可以携号转网。

1.3 eSIM·

eSIM 是嵌入式 SIM 卡的简称,由于 eSIM 可以轻松实现多卡多待,所以对用户是非常方便的。

2. 银行账户与 PayPal·

海外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是民主的发达国家,极其重视私有制和形式正义。个人财产以稳健的货币为表征,因此银行业显得尤为重要。尽管互联网非常发达,但是英国当地的银行业务依旧非常保守,采取了很多风控手段防止出现用户财物损失,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风控措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身处麻烦之中时,可能唯一的方案就是给银行打电话,或者到柜台办理。

此外,在线开通银行账户也是可行的,但是依然需要实体卡片。所以试图人在国内、远程办卡的用户,基本上可以死心了。哪怕你在海外有朋友帮你转寄卡片,且不说国际快递到中国的麻烦程度,某些卡片的激活依然有可能限定 IP 地址。所以综合来看,异地开户是很困难的。

笔者建议直接办签证海外旅游,顺便把银行业务办了。然而,某些银行还要看你的房产证明或者租住合同、水电费缴纳等一系列证明,因此旅游签也并不可靠。

1.1 银行开户·

Monzo 是一家没有实体银行的新型银行,尽管如此,monzo 依旧要求用户需要有实体卡片。

如何把中国银行系统的外汇转到海外账户·

换汇·

首先,如果你在中国只有人民币,则首先需要换汇。外汇本质上是中国做出口贸易获得的国外货币,由于出口所得的外币不得在中国境内私下交易,所以唯一的合法手段就是去合法机构换汇。中国的外汇管理条例规定,所有在境内发生的外汇交易都必须通过国家批准的渠道进行,包括正规的银行和外汇交易所

换汇时,一般有如下两种形式:

  • 现汇(Foreign Exchange)
    • 指的是可以直接存入银行账户的外币资金,通常以电子形式存在;
    • 现汇的汇率通常比现钞汇率更加优惠。因为现汇涉及的是银行账户之间的电子转账,处理成本较低;
    • 现汇常用于大额交易和国际汇款,因为它们不涉及实体货币的实际携带或转移,使得交易更加快速和安全。
  • 现钞(Cash)
    • 指的是实体形式的外币,即纸币或硬币。
    • 现钞汇率通常低于现汇汇率,因为它包含了更高的手续费和风险补偿,比如运输和保管成本。
    • 现钞更常用于旅行时的货币兑换或小额支付,因为在某些情况下需要直接使用现金。

一般来说,使用现汇更加划算。但是出国之后必然要进行一些入境交易,用现钞更加方便,所以可兑换少量的现钞。

此外,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年的换汇额度是有限的。

跨境转账·

跨境交易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手续费方面。

3. Apple ID·

众所周知,主邮箱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正如电话卡一样,不应随便更换邮箱。

3.1 笔者 ID 的由来·

一个成熟的互联网用户,应该拥有「近似实名」和「完全匿名」两套身份。

  • 近似实名:和外国人的习惯类似,选择一个自己的别名或者真名作为 ID,将其应用在邮箱、网站用户名中。比如 Michael Jackson 可以把自己的主 ID 设置为 mj. 当然,这种 ID 重复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某些情况下问题还是不大的。该 ID 可以用在如下领域:
  • 完全匿名:出于防范追踪的目的,需要彻底隐匿自己踪迹,可使用临时邮箱加随机 ID 的方式在某些网站注册,并使用 Tor 网络、iCloud+ 代理的方式隐藏自己的 IP 地址。这部分内容笔者不打算做过多的介绍。

对于近似实名的身份,我选择使用 littlenewton. 笔者使用此 ID 已多年。说句题外话,在笔者拥有已接入互联网的个人电脑的第一年(大概是 2012 年夏天)办过一些蠢事,进而丢失了一部分互联网最初的记忆,现在想来十分遗憾。当时用的是我母亲的手机号,笔者的母亲是一个左顾右盼难有定力的人,她换手机号的频率比笔者上厕所的频率都要高,因此使用手机号重新找回密码已经不再可能。她的电话经常打不通,随后发现原来是她又换号了。现在看来孩子用家长的手机号是非常不明智的决定

3.2 Apple ID 的重要性·

Apple ID 是苹果所有服务的入口,哪怕读者没有任何苹果设备,依旧可以注册 Apple ID. 此外,Apple ID 是有区域性的,其区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Apple ID 的区域决定了 iCloud 云服务的所在位置。如果用户使用的是中国大陆地区的 Apple ID,相对应的 iCloud 就是云上贵州。而云上贵州就意味着数据被政府监管,以及部分服务不可用。反过来说,如果用户的 Apple ID 是日本区、欧盟区、美国区,原则上使用的是同一个存储模型,数据会随着用户的足迹而漫游。
  2. Apple ID 的区域决定了 Apple App Store 软件的可用性。在中国大陆,许多科研必备的代理软件是无法被搜索到的,这导致无法使用 GitHub 等代码托管平台和 Google Scholar 等学术索引平台。
  3. Apple ID 的区域性决定了某些 Apple 服务的可用性。比如 Apple News 新闻订阅等服务,在中国大陆 Apple 账号中无法使用。

此外,FaceTime Audio 和 FaceTime Group 是锁硬件的,国行手机无法使用。

3.3 美国区 Apple ID·

美国被戏称为「人类文明的灯塔」,故此有了「灯塔国」的称号,只是这并不是现实,毕竟美国也有自己根深蒂固的问题。然而,在 Apple ID 的可用性方面,美区的苹果服务确实领先其他地方一大截:

  • Apple Vision Pro 率先在美国本土发售;
  • Apple Intelligence 可能也首先在美国本土发布,现在明确知道欧盟和中国大陆地区无法使用 Apple Intelligence;
  • Apple 是美国公司,因此对本国生态的支持是最好的。不过对于英国这种英语国家,服务质量可能比较接近美国本土,毕竟英国不属于欧盟,而且和美国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此外,美区 ID 在 Apple One 订阅拼车的时候也更容易找到队友。

3.4 英国区 Apple identity·

笔者使用 monzo 银行卡作为支付方式,使用在英国的居住地作为账单地址,顺利将原本中国区的 Apple ID 转移到了英国。与此同时,此前购买的所有 App 也被带到了跨区之后的账号中。

综合来看,笔者目前有三个账号:

  • 主 Apple ID
    • 别名:[email protected]
    • Apple ID:[email protected]
    • 区域:英国
    • Gmail 邮箱是我的主力邮箱,此套方案最为完整,毕竟账号的电话、地址、银行卡都是真实的。
  • 美区 Apple ID
    • 别名:[email protected]
    • Apple ID: secret
    • 区域:美国
    • 由于笔者在美国没有银行卡,也没有居住地,要想注册一个完美的美区 ID 是很麻烦的,某些时候只能使用 Gift Card 充值。
  • 中国区 Apple ID
    • 别名:
    • Apple ID: secret
    • 区域:中国大陆